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

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后记

冉按:这两天特别忙碌,喝酒甚多,深夜才归。前天与老莫、熊培云、肉唐僧、孤云、宋石男、康不德、曾子后、傅寒、谭作人、谢丁、李微傲诸兄一起喝酒,喝得有点高,酒后在茶楼打牌被老莫剐去一些银子:)昨天巩胜利先生来草堂读书会演讲(成都草堂读书会可谓民间读书议政的一个松散组织,已办五年,现在大慈寺旁边的鑫磊茶楼,每周六下午二点开始有讲座,有座谈,欢迎有意者参加),晚上又是喝酒又是喝茶,看巩先生编的《国情内参》,相谈甚快。同时最近《生活》杂志谢丁兄专程来成都采访我研究吴虞的情形,也算给五四九十周年做一个回顾。因为陈独秀、胡适、二周等人,研究者已多,吴虞却身后寥落,偶有的研究者也老套不堪。今天贴上我即将出版的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一书的后记,权代今日的博客,希望大家周末快乐!2009222848分于成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后记

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一书写完,并没有一点放松的欣悦之感。因为《吴虞日记》里所蕴藏的诸种史料,并不是一本书可以研究完毕的。比如他记载的诸种物价史料,是研究近现代四川乃至全国物价史的重要史料,也是民众日常经济生活的第一手材料。其中有关书价的记录,是研究近百年出版、书籍传播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史料。截至目前为止,我还没看到过任何一部研究书籍出版、旧书业的书中,对书价有过认真的经济史分析,这些都从反面来证明《吴虞日记》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。再者,《吴虞日记》一书的特殊价值,还表现在从旧式士人到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变过程中,他们是如何因应这种转变的。也就是说,因取消了科举考试,士人们普遍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,他们是如何从一种边缘状态,又重新占据大学及各种新式传媒等领域,从而开创自己的新生活的,吴虞算是个比较典型的个案。从这方面来看,研究近现代思想、文化变迁的成果并不多,只有罗志田、王�森、李孝悌诸人有些相对不错的研究成果,进一步解读《吴虞日记》的空间还很大。但我并不是有固定科研经费的学人,只是一个业余研究者,这里面耗时费力一定会更多,只有俟诸来日。 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限于篇幅,只好对《吴虞日记》许多方面的研究暂时割爱。单是《吴虞日记》里所记载的各种报刊杂志的史料,就绝对可以做比较好的近现代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,何况在教育、读书、人物交往、巴蜀史料诸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发掘的地方。其中特别是研究近现代巴蜀文化历史的人,可以在其间找到许多其他地方不易得见的材料,可惜研究近代巴蜀历史的人似乎还很少顾及于此,这些遗憾只有待以后的研究来弥补了。

在写作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一书的过程中,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。《历史学家茶座》的王海涛兄在我给他寄了一篇《吴虞与胡适》后,即约请我完成此书,其信任与厚爱,让我感动。《青年作家》前主编章夫兄曾于去年约请我开一个叫"另类巴蜀"的专栏,我在上面发表了十一篇关于巴蜀文化的文章,许多研究和写作带有一定开创性质,其中李�人与吴虞、吴虞与民国成都人贩、吴虞与成都餐饮都发表在该刊,没有他让我开专栏,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这么多很少有人涉足过的文章。多年好友曾智中兄给我提供了不少图片,其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在在给我很多教益,我要藉此向他表达衷心感谢。更让我特别感动的是,我在网上的忘年交(后有一面之雅)、退休工程师伍蔚冰先生,不仅多年来每天给我所写的博客文章纠谬,而且还承担了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一书的指谬工作,其用心之细,用力之勤,真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言谢的。

多年来我的写作和读书生涯得以赓续不绝,应该特别感念内人及小女,她们在各方面的支持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,我要把这小小的成果献给她们。想十二年前我写毕第一本书《尖锐的秋天:里尔克》时,女儿刚满八十天,现在女儿已上初一,桓大司马的岁迫时催之叹,我岂能免!

2008125日至8日于成都,2009222日修订 

延伸阅读

《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》序:研究出一个病人。http://www.de-sci.org/blogs/ranyunfei/archives/13892#comments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